编者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无数岔路口,向左一步,向右一程,结局可能天差地别。此时若能遇到一位”贵人”,或为你指点迷津,或与你风雨同舟,无疑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在创投这个充满荆棘又孕育希望的行业里,我们愿与创业者携手同行,披荆斩棘,无畏远方。愿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共同见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辉煌篇章。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暂告段落,接下来,让我们用笔墨记录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既是对过往的回望与思考,也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与借鉴。
上篇文章分享了梅萌董事长的传奇经历。在我重返清华创办风险投资事业的过程中,第二位贵人——时任清华科技园总裁的徐井宏,成为了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清华求学时,我们就已有过交集,那时他在校团委工作,给人留下高冷疏离的印象,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带着这样的记忆,十几年后重返清华科技园,再次与徐井宏共事,我心中难免忐忑。
彼时,梅萌董事长主抓战略方向,而徐井宏作为总经理,负责科技园的日常运营,掌管人财物大权。2002年底,我回到清华开展工作。次年三月,非典疫情突然爆发,虽然防疫措施不如今日严格,但依然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推进。2003年夏,在一次科技园会议上,徐井宏对我说:”我到你那里看看啊。”那时,我的办公室已从华业大厦迁至学研大厦B座301室,挂上了”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牌子。这个曾是宝洁研发中心的办公室,保留了二十几个优质工位家具,都是宝洁退租时留下的。选址时,我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虽然面积较大,但经梅总和邰总同意后,我还是决定租下,准备大干一场。
徐总到访时,看到偌大的办公室仅三四人办公,除了我,还有刚毕业的助理冷娜和其他两位同事。他未多言,背着手环顾一周,临走时说:”你明天来我办公室。”次日,徐总简短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你的办公室太大,空置面积浪费,搬到创新大厦,在科技园建设股份公司找个地方;第二,做创投太难了,不如出去找块地做房地产开发,两年就能收回成本。
对于第一点,我无法反对;第二点,我竟动了心,觉得这是为他好。于是,我经历了一段寻找房地产项目的经历。但毕竟不懂房地产开发,虽然找到了标的,却不知如何制定方案、融资推进;加上科技园有裴晓东、任久玉等地产专家,我很快失去了话语权,最终选择了放弃。后来,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公司(后改名为启迪创投)总经理刘万枫去昆山开发分园,徐总便调我去担任技术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负责清华科技成果转化,并去清华科技开发部挂职——这段经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有讲述。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未见显著成果,我便要求回到创投领域。于是,梅萌、徐井宏、罗建北(时任科技园党总支书记兼清华科技园孵化器董事长)和我四人,在创新大厦A座17层会议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清华科技园是否应做风险投资,以及我的工作安排。会议讨论激烈,梅总和罗老师支持我的想法,但徐总持反对意见,认为投资回报周期太长。我虽无法提供有力证据,仍强调做VC的意义,并承诺不会要求科技园做LP参与投资。徐总说:”那你总要拿工资,科技园总得有前期投入。”梅总突然发问:”如果没有VC,我们还做科技园干嘛?”罗老师也反问:”不做风险投资,孵化器还有什么意义?”会场陷入沉默。最后,徐总对我说:”我给你100万预算,你爱干啥干啥,我不管了。花完预算你干成了,很好,继续干!干不成,你回来,我再给你安排工作,不许挑。这是对你负责,因为我们是哥们儿、是兄弟,不听安排就另谋高就!”这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我喜出望外,既获得了工作目标,又有了兜底保障。作为领导,他提出要求;作为兄弟,他给予关怀。这给了我莫大动力。
事实证明,徐总面冷心热,虽多次否定我的想法,事后却总用新机会安抚我。2005年1月,我和梅萌、徐井宏在硅谷考察,与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合影留念。
2002年底,我开始为募集第一个基金四处奔波。当时国内尚无人民币基金氛围,我最初目标是5000万美元基金。但实际操作中发现从零开始有多难,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虽然放言”不需要清华科技园出资”,实则过于自信。期间也曾想过放弃,但我的性格从不言败,再难也能看到希望,敢于对自己下狠心坚持!坚持!再坚持!三年过去,基金依然毫无进展。表面我依然自信,内心却承受巨大压力。虽然主业未成,但我积极参与科技园新业务拓展,如物业招商、国际化业务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获得了良好人缘。徐总看在眼里,我的真诚和努力打动了他。一天,他主动说:”我们自己不出资,指望别人出资是不可能的。”这让我如释重负。他接着说:”这样吧,科技园给你5000万,去组建基金,与谁合作都可以。”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2005年的5000万人民币,相当于今天的5亿,在当时堪称壮举。
在短暂尝试与中关村兴业合作失败后,徐总再次出面,获得海淀区主要领导支持,促成北京中海投资管理公司3500万投资承诺。2006年9月,北京启迪中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7年6月,在清华科技园和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下,启迪创投成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批合作伙伴,引导基金承诺出资4500万,清华科技园再追加2000万,首只基金正式成立,开创了人民币基金先河!徐总给我批的100万预算,最终花费约65万,包括我和助理冷娜的工资,以及30万天使投资了矽正半导体(今京微齐力前身)。这算是完美收官。
回首往事,启迪创投的艰难起步期,既得益于我的执着坚持,更离不开徐总在关键节点的强力推动。否则,今日清华投资生态不会如此繁荣。那些艰苦与心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2010年9月,我和徐总随北京市委组织部代表团赴美招聘人才。工作之余,我们在金门桥北面山上散步,蹲在路边小憩时,我诉说起回清华科技园的心酸。徐总边吸烟边默默倾听,我停下看他,他轻轻叹息:”你有苦还可以对我说,我的苦又对谁说呢?”我听出他的哽咽,看到他眼中闪动的泪花…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转载,不代表转载方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