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味道始终如一,而消费者的心态与口味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前,我有幸结识了一位饮料经销商大哥,在探讨食品饮料行业时,我提及了近期哪些品牌走红、哪些新品备受关注。大哥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在网上大肆宣传的品牌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虚火,他所在地区一年的销量加起来也不过二十箱货。他告诉我,真正火热的饮料只有一个——东方树叶,其他品牌都是货找人,唯有东方树叶是人找货,所有经销商都抢着进货,根本不愁销路。东方树叶的热销并非一朝一夕,我早有耳闻,但没想到其火爆程度如此之高。于是,我决定深入研究东方树叶的发展历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只有一种长期主义,那就是拥有雄厚的资本。
东方树叶诞生于2011年,彼时中国的茶饮料市场还停留在卖糖水的阶段。当时最畅销的产品是冰红茶和冰绿茶,追求越甜越好。而东方树叶作为无糖茶,逆势而生。在它问世前后,大多数无糖茶都黯然离场。2004年,统一推出的「茶里王」反响平平,一度退出中国市场;2010年,可口可乐试水的「原叶」也以失败告终;2012年,康师傅的「本味茶庄」无糖茶如今也已退出市场。由此可见,做生意需顺应市场潮流,逆周期操作往往难以成功。在众多无糖茶产品中,东方树叶成为众矢之的,原因有三:首先,东方树叶当时广告投放力度较大,电视广告规模远超其他品牌,成为众矢之的;其次,它不仅无糖,而且味道偏苦,曾被网友戏称为五大难喝饮料之一,甚至有人调侃其颜色和味道都像尿液;第三,东方树叶的定价不菲,刚推出时零售价约三块五,后来涨至四块五,在当时的瓶装饮料市场中堪称高端,加之包装精美,吸引了一批怀揣高期待的消费者,但实际口感却未达预期,导致口碑反噬。总之,早期东方树叶品牌处境艰难,无糖茶在瓶装饮料行业几乎毫无立足之地。
那么,被嫌弃的东方树叶是如何逆袭成为市场宠儿的呢?财经媒体通常将其归功于年轻人对无糖茶的兴趣崛起,但这并非全部真相。消费者市场需要逐步教育,无糖茶的认知普及经历了三个阶段,耗时十年。第一步是让年轻人爱上喝茶。虽然1993年旭日升冰茶开创了茶饮料品类,但冰红茶与传统茶的关系并不密切,消费者购买更多是出于解渴消暑的需求,而非对茶的喜爱。早期冰红茶的营销重点在于「冰」,而非「茶」,广告场景多为运动场或演唱会,明星代言人畅饮后露出爽快表情,突出饮料的冰爽感。而茶的营销则强调产地、香气、口感等,与冰红茶的闹腾风格截然不同。因此,在消费者认知中,冰红茶与茶的联系远不如与可乐雪碧紧密。最早突破这一观念的品牌是王老吉,但凉茶与茶在饮料行业仍属两个品类。那么,究竟是谁让年轻人从「喝甜水」转变为「喝茶」的呢?我认为是新茶饮,如喜茶和奈雪。虽然奶茶也是糖水,但新茶饮注重用料,使用鲜果而非果味香精,鲜奶而非植脂末,茶叶而非茶粉。新茶饮品牌深谙营销之道,将用料优势大肆宣传,如喜茶门店内陈列各种茶叶,让消费者直观感受茶的真实性。在营销和新茶饮的迅猛发展中,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自己喝的甜水其实是一杯茶饮,与冰红茶彻底区分开来。因此,新茶饮完成了让年轻人爱上喝茶的第一步。
但这只是第一步,年轻人即便声称喜欢茶,若茶中无糖也绝不会买单。因此,第二步是让年轻人接受「无糖」概念。无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种:代糖和减糖。饮料厂商在这两个方向上均有探索。先说「减糖」,2015年小茗同学上市,主打冷泡茶;2016年茶π上市,主打果茶。这些产品市场反响良好,共同特点是降低甜度,突出果味、涩味、香气和口感等风味。但真正将「无糖」概念深入人心的是代糖路线的玩家,即元气森林。2016年,元气森林推出的燃茶富含膳食纤维,热量低且口味微甜,大获成功,为元气森林奠定了市场地位,并开创了无糖饮料新赛道。元气森林气泡水的爆火更是引领了饮料领域的「无糖时代」或「代糖时代」。
再谈谈无糖背后,人们对营养成分观念的变化。少吃糖的潮流起源于减肥。减肥概念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最初市场认为肥胖源于油脂,因此油炸食品首当其冲。许多方便面和零食品牌开始标明「非油炸」,洋快餐也转向「烤」的工艺。糖虽受波及,但主要被脂肪问题所掩盖,针对糖的指控主要与糖尿病有关。直到10年代中期,消费品市场才开始将糖视为头号威胁,美妆护肤行业也发现糖与衰老密切相关,抗糖化成为护肤新趋势,进一步推动了食品饮料行业的「无糖运动」。元气森林正是这场运动中的佼佼者。尽管燃茶如今被东方树叶超越,但东方树叶的翻红恰恰得益于燃茶和元气森林对「无糖」概念的普及。
当消费者普遍接受代糖作为「无糖」解决方案时,离真正的无糖茶饮仅一步之遥——让消费者放弃代糖。大势已趋,食品健康概念一旦进入市场,消费者便会不断进化,追求更健康的新产品。代糖很快无法跟上消费者的进化速度,而「无糖」的宣传力度越大,消费者越倾向于选择清淡口味,如奶茶喝三分糖、甜品追求「不那么甜的」。当消费者适应清淡口味后,代糖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前几年有个精准的判断:年轻人只是想喝一杯有味道的水。饮料市场无非两大类:没味道的水和有味道的水。没味道的水几乎不迭代,而有味道的水长期以来被甜味主导,如今终于被动摇。茶饮市场的消费者发现,我可以喝不加糖的茶。当其他茶饮饮料历经艰辛登上山顶时,东方树叶早已等候多时。此时,东方树叶才发现自己从未经历过如此富贵的战斗——拥有品牌认知、成熟渠道、市场趋势加持,且恰好是中国饮料市场高端化产品的受益者。泼天的富贵砸在一个有底子的老品牌身上,这一战,东方树叶必胜。
当然,东方树叶对趋势的感知也极为敏锐。上市时仅推出四个口味,十年毫无新意,仿佛死去一般,但2021年突然「诈尸」,推出青柑普洱和玄米茶,随后又推出黑乌龙。其中,青柑普洱爆火,成为销量主力。在品牌建设上,东方树叶也毫不逊色。我曾与一位饮料经销商大哥交流,他透露无糖茶领域还有三得利乌龙茶等强劲对手,但三得利在经销体系和品牌建设上仍逊于农夫山泉。三得利旗下虽有多款茶饮,但消费者只认其乌龙茶,其他品类销售平平。而东方树叶则不同,消费者进店购买,一个口味售完后会换另一个口味,但始终选择东方树叶。三得利是单品王者,东方树叶则是全面压制。可见,东方树叶在品牌营销上已深入人心。
最后,我们不妨思考:东方树叶真的难喝吗?我认为,好喝与否因人而异,「五大难喝饮料」更多源于消费者对异类产品的天然排斥,就像五年前大家也喝不惯美式咖啡一样。东方树叶本质上就是茶味,谈不上多好喝但也不难喝。茶的味道从未改变,是消费者的心态和口味发生了变化。东方树叶坚持十年,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这确实是一场长期主义之战。正如韩寒所言:潮流只能等不能追,就像在火车站等火车,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普通人追不上。但我想说的是,时间是有成本的,选择长期主义的品牌,必须拥有坚持的资本。而东方树叶背后,正是庞大的农夫山泉在支撑。即便东方树叶未能起势,还有茶π、农夫果园、饮用水等众多产品。除了农夫山泉,又有几家公司能容忍一个不赚钱的品牌在市场上沉寂十年呢?在快消品赛道,每年约有八万多个新品上市,其中七成为食品饮料,但存活率不足30%,渗透率超过1%更是凤毛麟角。这些新品为何迅速消失?是因为它们不愿坚持长期主义吗?再看看元气森林,作为新消费品牌中的佼佼者,仍需依靠网店快速迭代、快速试错,一款新品若几个月卖不好便被淘汰。是它不想长期主义吗?我想起投资圈最爱说的话:永远不要下牌桌,只要游戏在进行,就有翻盘的希望。但对普通人而言,玩游戏本身就是有成本的,不下牌桌,就是最大的成本。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长期主义,就是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