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优秀的战略也需要人来执行;人如同城墙、基石与护城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为怪盗团团长裴培,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在宣布“1+6+N”组织架构调整方案两个月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公布了管理层传承计划:担任集团CEO长达八年多、董事长近四年的张勇(逍遥子)将于今年9月卸任,转而专注于管理阿里云;而阿里集团的董事长和CEO职位将分别由蔡崇信和吴泳铭接任。这一人事变动无疑引发了分析师和媒体的热议与解读。
我的观点是:过去八年多,张勇的表现堪称出色,在新零售、云计算、物流基建、国际化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担任董事长后的四年,面对瞬息万变的宏观形势和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他成功带领阿里巴巴这艘巨轮穿越风浪,稳住了局面。在生成式AI方兴未艾的当下,张勇将重心放在阿里云智能集团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回顾阿里巴巴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张勇无疑是阿里体系中最具商业化能力和执行力的业务领袖,尤其擅长将新兴业务推向大规模成熟运营阶段。对于今天的阿里云而言,这一特质至关重要。若能持续发展,阿里云的长期前景或将不逊于淘系电商。我相信许多熟悉互联网行业的读者会认同这一判断。
组织架构调整、管理层更迭后的阿里巴巴能否再创辉煌?答案最终取决于人。再好的商业模式也需要人去实现,再优秀的战略也需要人去执行;人永远是企业的城墙、基石与护城河。在国内互联网大厂中,阿里巴巴始终以人才储备雄厚著称。在本次组织改革中,新任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和吴泳铭均为创始团队成员,自阿里巴巴成立以来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雨洗礼,经验和资历均极为深厚。以俞永福、万霖为代表的各业务集团管理层,加入阿里的时间普遍超过十年,年富力强,兼具阿里体系外的工作经验,对新趋势的判断敏锐。蒋凡、吴泽明等相对年轻的管理层,也在六大业务集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约三个月前,我曾向一位阿里老友提出一个敏感问题:“曾几何时,大家都认为阿里人才济济、善于用人和培养人才。但最近两年,外界似乎不再提及这一点,反而指责阿里组织效率低下、错失良机。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方回答:“你的观察很准。说到底,人还是那些人,组织还是那个组织。但顺风局和逆风局的难度截然不同——让一个组织保持斗志的最佳方式,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胜利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励。因此,当陷入逆境或僵局时,才是最考验组织及其管理者的时候;若能妥善应对,你就能看到当年那个‘人才济济’的阿里重归巅峰。”这一观点令我深以为然。
由此又引发了一个问题:阿里巴巴如何应对当前的“逆风局”,重新激活组织创造力?这个问题,我当时并未得到答案,但也没有等太久。不久前的“1+6+N”调整,以及刚刚完成的管理层更迭,正是阿里的回应。尽管这一举措的实际效果尚待市场检验,但阿里巴巴无疑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并选择了当前最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业务板块独立面向市场并策划上市,为组织注入新活力(本质上是在创生多个新组织),同时向各级员工提供新的激励和自主权。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创始团队成员和“中生代”骨干的力量,既提供稳定性和经验加持,也为“新生代”赋予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层选拔和人才梯队机制。
再来看接任阿里控股集团董事长和CEO的蔡崇信与吴泳铭。蔡崇信在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往往被外界低估。他学法律出身,曾从事跨境法务和股权投资,具备丰富的海外工作和生活经验,对全球科技行业和资本市场均十分熟悉。有媒体将蔡崇信任命集团董事长称为“出山”,但事实上,过去多年他一直是阿里集团执行副主席,从未淡出管理层,谈不上“出山”。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阿里巴巴需要蔡崇信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在集团层面还是业务层面。历史上,蔡崇信长期负责战略投资工作,而现在的使命显然远超于此——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型科技公司进行如此“彻底”的业务板块独立,在中国乃至全球都鲜有先例。在组织结构设计、公司治理、融资和资本运作等多个层面,蔡崇信的经验和资源将发挥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变革成功的必要保障。
吴泳铭则对公众而言相对陌生,但他的能力项与阿里巴巴作为控股集团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根据官方介绍,吴泳铭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曾担任B2B、淘宝、支付宝等多个核心业务的首席技术官,领导构建了相关业务的底层技术架构;他创建的阿里妈妈平台,以及推动手机淘宝无线化的创新,均展现出极强的号召力。除了对核心业务的贡献,吴泳铭的投资经历也体现了他对科技趋势的敏锐把握。2015年,他创立元璟资本,专注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服务等领域,多年来始终紧跟全球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宽阿里巴巴的技术视野。
如今,ChatGPT的“一夜爆红”决定了全球科技行业未来5-10年的关键方向:继续研究生成式AI技术并扩大其应用范围。由阿里云研发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已证明自身的技术实力,其在钉钉、夸克等互联网产品中的功能测试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AI技术的发展固然令人兴奋,但阿里云同时还要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和海外监管挑战;说实话,若这个任务没有交给张勇这样的管理者,我反而会感到意外。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以上讨论的都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若深入各项业务,你会发现“新生代”已普遍接过了日常业务执行者乃至决策者的火炬。在我看来,以蔡崇信、吴泳铭为代表的创始团队成员的最大任务,是为“新生代”搭建舞台,让他们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者。既实现创业精神的传承,也拓宽面向新赛道、新技术的视野。在改革中的阿里巴巴需要稳定,而稳定下来的阿里巴巴需要更好地再出发。这或许也是张勇在阿里云智能集团的最大使命。
上述改变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为阿里巴巴这个大组织以及变革后一系列独立面向市场的新组织注入新的活力?事在人为。若能顺利完成,阿里巴巴无疑能为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转型之路提供一个优秀范例。我期待这一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