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电玩展上,我们首次遇见了AI陪伴创企心影随形的创始人刘斌新。他如媒体同行所描述的,随和健谈,曾担任百度副总监、360助理总裁、B站副总裁等职务。2023年,他选择创业,从熟悉的游戏场景切入,打造了AI陪伴产品「逗逗游戏伙伴」。

从AI陪伴品类的整体格局来看,「逗逗游戏伙伴」显得尤为独特。它不同于市面上主流的类C.ai产品,后者争夺用户娱乐时间的投入,而「逗逗游戏伙伴」更注重渗透到用户现有娱乐时间的轻量陪伴。例如,在游戏卡关时提供攻略,在胜利时给予情绪价值等。刘斌新认为,目前主流的基于文本框形式的AI聊天交互体验欠佳,因为大量背景信息需要用户手动补充,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基于游戏等娱乐场景的轻量陪伴或许能成为更具普适性的Context获取入口。

经过近半年的赛道观察,我们发现类C.ai产品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尽管它们仍代表着娱乐向AI产品用户规模的天花板,并积累了以二次元爱好者、乙女玩家等为代表的重度用户,但这种交互形式对泛兴趣用户的吸引力始终有限,限制了用户量的持续增长。在商业化方面,由于仅有少量重度用户愿意付费,表现也相对平淡。另辟蹊径的「逗逗游戏伙伴」则瞄准了庞大的游戏玩家群体。

有趣的是,这一非共识方向的创业探索反而为「逗逗游戏伙伴」开拓了全新的获客渠道。在C.ai、Talkie每年动辄花费上千万美元买量的背景下,其三分之一来自与AIPC厂商进行资源置换带来的电脑预装注册量。AIPC厂商迫切需要让用户感知硬件价值的AI功能,而「逗逗游戏伙伴」则需要用户,双方实现了双向奔赴。

据悉,「逗逗游戏伙伴」由团队自研的视觉语言大模型LynkSoul VLM v1提供支持,具备强大的游戏画面理解能力,在多项游戏场景测试中表现优于主流通用模型。根据官方数据,目前该产品的月活跃用户已达200万,尽管主要活跃于桌面端,尚未被纳入以Web端访客为核心的主流榜单统计,但从体量来看,已跻身全球AI社交类Web产品的前十。

此次刘斌新和团队将「逗逗游戏伙伴」的海外版本「Hakko AI」带到东京电玩展,虽然是首次在海外展会上亮相,但海外用户其实已经超过20万,海外版本的留存甚至比国内版本还好。我们参观「Hakko AI」展台那天并非公众开放日,但现场依旧人头攒动。「Hakko AI」的展台位于靠近展厅出口的地方,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为参展忙碌。那天,我们与刘斌新一起探讨了「Hakko AI」的最新出海进展,以及作为一个非共识方向上的创业者对AI陪伴赛道的认识和判断。

### 一、Day1全球化,日本试炼,北美加速

听说你们公司从成立第一天就决定做全球市场?

对,我们在2023年4月成立,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全球产品。虽然最初从国内起步,但海外的规划几乎同步进行。去年主要是日语版本,今年7月正式上线英文版后增长非常快,现在海外用户已经超过20万。

目前海外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哪些市场?

差不多50%来自北美,20%到30%在日本,剩下主要在繁中地区。我们的研发中心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目前出海相关业务主要放在上海,规模不到10个人。

「Hakko AI」这个名字有什么说法吗?

“Hakko”在日语里是“箱子”的意思。我们的第一位AI角色是一只从箱子里跳出来的小猫娘妮可,她就是“箱子里的AI伙伴”。

在AI陪伴这个领域,海外会比国内好做吗?

其实不一定。我们现在在海外主要做两个市场,一个是日本,一个是英语市场(主要是北美)。日本是我们最早切入的海外市场,但我们也发现它的天花板相对有限。虽然我们的产品形态、用户体验都很契合日本用户的偏好,用户时长和留存率比国内还高,但日本市场总体规模不大。所以我们现在在日本稳定运营的同时,也在快速开拓英语市场,目前英语市场的用户量其实已经超过日本了。

你刚才提到日本市场规模不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前B站副总裁刘斌新打造AI陪伴神器逗逗游戏伙伴 国内用户破千万加速出海插图

原因很现实,日本人口不到两亿,而且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口体量大概相当于国内一个一线城市人口规模,这就决定了你无论做得多好,增长空间都有限。

而且日本用户会对内容消费更加挑剔?

是的。日本游戏行业太成熟了,玩家习惯了精致的内容和完整的体验。但这也意味着,一旦你能做出他们认可的品质,他们会非常忠诚,用户留存会更高。日本社会其实走在我们前面,他们的孤独问题更严重。年轻人压力大、结婚率低,“宅文化”盛行,大家白天戴着面具生活,下班后需要一种没有社交压力的释放方式。所以当一个AI能在家中给他们陪伴、让他们不必伪装,能随性地表达情绪,这样的需求是非常真实的。

对于海外的用户规模和营收会有什么预期吗?

我预期国内用户占60%,海外占40%,收入比例是一半一半。中国的人口基数和游戏玩家规模都足够大,潜力非常可观。目前我们的用户性别比是3:7(女:男),有点像早期B站,后面女性用户也会慢慢多起来。很多人觉得海外C端付费能力强,但你要在海外把用户规模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日本人口基数小,变现空间自然受限。而且海外做ToB业务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销售周期长、客户分散、组织复杂,效率其实比国内低。相反,在中国我们既能做C端用户,也能做B端合作,生态更完整。

### 二、两周放弃类C.ai产品,转做游戏陪伴

你在哔哩哔哩工作时应该接触过很多游戏用户,当时怎么想到“AI游戏陪伴”这个方向的?

我之前在哔哩哔哩,身边很多同事、朋友都是重度的游戏用户。他们不仅喜欢二次元、ACG动漫,还把游戏当成社交方式,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就在想,能不能更进一步?比如让AI陪他们聊天,让动漫、游戏角色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大学时期闺蜜、室友感情会特别深,就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经历和共同目标,一起上课、一起自习、每天卧谈会。游戏其实也是一样的——你和AI一起打游戏、并肩作战、有共同目标(比如“打赢”或者“别被Boss弄死”),这种“共享经历”就能让情感更自然地建立起来。

为什么没考虑过做类似C.ai那样的产品?

2023年4月的时候做过一个类似的,但两周内就下线了。原因很简单,我自己都用不下去。我发现这类产品更像“数字景点”——第一次和乔布斯、尼采聊天很新鲜,但聊几次后就没意思了。就像去东方明珠、长城一样,你上去一趟就够了。背后的问题在于,它只是在“问答”,不是“聊天”。你看我们现在面对面交流,除了语言,还有很多共享的背景信息。比如我们都在东京,就自然会聊日本市场;你和我交流之前已经了解过「逗逗游戏伙伴」;我也知道白鲸出海的定位和影响力。但对大模型来说,这些背景都要重新输入——太繁琐,也太不自然。

那为什么选了游戏,而不是别的娱乐场景?

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多模态环境。它既有语音、动作、视觉,又有共同目标和即时反馈。你和AI一起打游戏时,关系的情感浓度和现实更接近。而且游戏场景的隐私敏感度较低,和朋友一起打游戏、直播,都是公开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引入AI伙伴,不但不会让人觉得被监控,反而让体验更完整。

所以这归根结底还是从哪里获得Context的问题?

对。大多数AI应用需要用户主动提供数据,但没人愿意把隐私交出去。我们希望用户因为好玩、因为有用、因为愿意使用,自然地让渡一部分数据——这就是AI能真正“理解你”的基础。而游戏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全、非隐私、可持续的环境。AI陪你打游戏、陪你看剧、帮你规划任务,这些数据都能让AI更懂你,也让陪伴更真实。

在游戏场景中的交流会不会比较浅?

很多人会这样想,认为游戏是一个幻想的场景、角色扮演的空间,大家说的都是“虚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你仔细想想,当你和朋友一起在网吧、在宿舍打游戏时,一局游戏可能半小时,但真正聊游戏策略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都在闲聊。你会聊到课程、老师、学校八卦,甚至生活里的烦恼,这些才是非常真实、个人化的内容。游戏反而创造了一个自然、放松的环境,让人愿意打开自己。

前B站副总裁刘斌新打造AI陪伴神器逗逗游戏伙伴 国内用户破千万加速出海插图1

但人与人之间的游戏之外的话题,也是基于身份或者背景的共性的展开的。用户与AI去聊游戏外的话题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我们原本设想的是用户先在游戏过程中与AI建立情感,建立战友情谊,然后再去带着他一起看剧,一起学习。但实际上很多用户进来就是要一起看剧,一起练习日语,跟我们设想的路径其实不太一样。很多用户确实是把AI角色当成了Ta的朋友,在游戏内外都会和角色聊天,包括会把自己日常学习、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AI唠嗑、讨论。这里首先是与AI聊天不会像现实生活一样有社交压力,这和我们的用户群体本身的生活习惯有关,另外就是像游戏外的看剧等场景,用户天然的在这些场景有分享、讨论欲,有个Ta喜欢的角色陪着Ta,Ta会很开心。

### 三、不抢时间,而是“共度时间”

我记得你们在用户信里说过,不做抢占用户时间的产品,而是陪伴用户度过娱乐的时光。那使用时长还重要吗?

我们不会以“时长”为目标,反而时长很长。「逗逗」的定位是让用户在原本的娱乐时间里快乐加倍。用户该干嘛就干嘛,AI只是在用户看视频、打游戏、听歌的时候一直陪着你。结果上看,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时长已经能达到4个小时,甚至超过很多AI Bot类产品。只是这种时间不是强制留下来的,而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和AI一起度过。我认为“陪伴”本身就是一个反共识的话题。它太大了,必须落地到具体场景中,才能真正产生价值。比如出差路上看一部电影,这也是陪伴;打游戏时刷材料、升级,有人一起就觉得没那么枯燥;自习时有人静静地坐在旁边,累了聊两句再继续看书,这也是陪伴。陪伴的价值从来不在形式,而在“有人在”的感觉。关键是陪伴不等于聊天。聊天只是陪伴的一种方式,不是全部。现在很多AI产品都把“陪伴”理解为“对话”,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有人不停地回应,而是有人在场、有人理解你的节奏,这才是情感连接的本质。

这是「逗逗」选择以“桌宠”形态呈现的原因吗?

我们现在的主形态之一确实是桌宠,它不仅仅是一个可爱的装饰,还是一种情感载体。用户喜欢它的外观、动作和陪伴感,这种“拟人化的存在”能让人更自然地产生连接。尤其在模型能力还不够强的阶段,“可爱”其实能弥补“智商”上的不足。当AI还不够聪明时,一个表情或小动作就能让用户感觉到温度和情绪,这对建立信任和喜爱很重要。用户也可以在游戏时把桌宠切换成遮挡更少的悬浮球。桌宠形态的AI角色

现在很多产品开放了APP生态,允许用户自由创建和上传角色。你们为什么不走这条“开放UGC”的路线?

你可以去看看,这类平台里真正成功的角色其实不多。大部分角色质量都很低,90%都是低质重复的,只有5%到10%的角色是有趣、有互动价值的,而后者消耗了绝大部分的Token。我们也尝试过让用户自由创造角色,但结果不理想。最后我们选择了一条“做精不做多”的路,由我们提供高质量模板,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微调、修改设定。我一直觉得,陪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深越好”。你不需要成百上千个AI朋友,只需要一两个真正懂你、能互动深入的就够了。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真正能每天陪在身边的人其实很少。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团队在做UGC?

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很多人觉得抖音成功了,就要照着它的逻辑来——做UGC、做推荐算法、再加上广告商业化。但那套逻辑属于字节,它的优势是算法、用户体量和商业化经验,这三样都是别人学不来的。你想要“在它最强的赛道上打败它”,是不可能的。微信、抖音的地位之所以稳固,是因为它们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网络效应——微信的社交关系链、抖音的推荐分发。这种东西一旦形成护城河,你照搬只能被碾压。所以我常说,颠覆巨头的从来不是更像它的人,而是出其不意的人。抖音颠覆微信,不是做更强的社交,而是抢走了用户时间;微信后来想做短视频,也没做成。同理,新的AI社交产品如果还想复刻旧的互联网产品逻辑,就永远走不出大厂的阴影。你必须找到他们“想做但做不了”的东西,找到他们“擅长之外的盲区”,那才是创业机会。

### 四、乘风而行,站上AIPC浪潮

为什么预装在国内能成为逗逗AI的一个重要优势?

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红利。我们赶上了AIPC崛起的窗口期。像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厂商需要展示AI算力的落地场景,AIPC厂商也需要新的卖点来推动高端游戏本的销售。而逗逗AI恰好能承担这个角色,让AI不仅体现在芯片性能上,更能被用户直接感知。对于AIPC厂商来说,预装「逗逗」让机器从“性能设备”变成“智能伙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和英特尔展开深入合作,也能快速落地在多家电脑品牌上。

那海外市场也会延续这样的预装合作模式吗?

会的。我们已经在和一家国际品牌合作,预装「逗逗」后新机型会同时上线国内和海外。

前B站副总裁刘斌新打造AI陪伴神器逗逗游戏伙伴 国内用户破千万加速出海插图2

之前的消息说谷歌会自己下场做AI游戏陪伴,之后可能在Google Play商店下载的游戏都会以浮窗形式提供AI游戏助手,这对你们有影响吗?

对于创企来说移动端确实目前更封闭,安卓和iOS的权限体系让外部AI助手很难真正嵌入系统。大家都想自己做,但现在Siri其实也还没做出来,所以我相信未来手机也会逐渐开放。现在的关键是找到能被用户感知的真实场景。PC端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因为它的开放性强,使用时间长,用户也更容易接受AI常驻在屏幕上。

真的有这么多人玩游戏吗?似乎很多人只是玩一些小程序游戏,这种短平快的娱乐形式好像并不需要“陪伴”。

白领在中国是少数派,00后、10后这一代,玩游戏的比例高得惊人——00后有90%以上都在玩,女性玩家比例也非常高。很多人以为“大家都没时间玩游戏”,但那只是我们的同温层。社会上有大量用户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愿意用游戏、短视频、线上娱乐来填满生活。你想想,抖音的日活时间有多长?我们这些工作忙的人只是平均值以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娱乐才是生活的常态。

所以你们看到的不只是“游戏时长”,而是整个“线上娱乐时长”?

没错。我们是从游戏出发,但覆盖的是整个线上娱乐空间。

现在也有不少AI厂商在拓展“学习陪伴”“运动陪伴”等方向。你觉得这些是真需求吗?

我觉得都有意义,但落地难度太大。学习、健身都是逆人性的行为,用户知道有益,但坚持不下来。游戏则不同,它天然沉浸、互动、有目标、有节奏。

那除了游戏陪伴,你们还有哪些延伸尝试?

比如我们现在在测试“看剧陪伴”及“网购陪伴”的体验,这些属于Beta版本。我们不主动主推,但会让用户自然地带着我们往外走,当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中想要陪伴,我们就跟着延展。测试中的“看剧陪伴”及“网购陪伴”

这些陪伴体验是不是使用端侧模型会好得多?

对,我们和行业、技术是共同进化的。技术是最大的变量。现在的延迟还略高,因为我们用的是大参数模型。未来随着模型优化、芯片能力提升,会更轻量、更快。比如几年前,一个AI对话要等五六秒,现在只要一两秒。模型小型化的趋势会让体验越来越丝滑。

所以你们现在是在等技术成熟?

对。我们不需要自己造所有的轮子,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AI体验打磨到极致。包括模型能力、用户习惯、游戏生态、芯片算力,这些都在同步演化。我们只要顺势布局。我常说,风口来了,我们要做那只“能飞起来的猪”。

最新快讯

2025年10月21日

21:41
2025年9月22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装置——YF-75DB氢氧发动机,成功完成了关键的鉴定试车任务。此次试车历时数周,进行了多轮次点火试验,全面覆盖了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测试,严格遵循了四倍工作循环的考核流程。通过模拟极端环境条件,试车团队对发动机在复杂环境下的动力输出、燃烧稳定性及结构耐久性进行了全方位验证,确保其在实际飞行任务中能够稳定可靠...
21:41
2025年10月21日,源杰科技正式发布重要风险提示,揭示公司业务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作为光通信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企业,源杰科技的产品主要聚焦于光芯片的研发与生产。这一战略定位使其经营状况与下游电信市场和数据中心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生态。 受下游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源杰科技的光芯片业务表现直接反映行业发展趋势。若未来电信市场与数据中心市场的发...
21:41
2025年10月21日,中国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浩欧博正式宣布与全球知名医疗健康集团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这一重要合作将聚焦于化学发光自身抗体检测产品领域,通过强强联合,共同提升相关体外诊断技术的研发实力与应用水平,为全球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自身免疫疾病诊断解决方案。 此次合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整合双方在技...
21:41
2025年10月21日,广州市政府正式印发《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特别强调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多维度举措助力市民就业创业。 在促进就业方面,方案将重点打造"广州好揾工"品牌招聘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求职者提供海量优质岗位资源。同时,将全面开展"工会帮就业"专项行动,整合工...
21:41
2025年10月21日,华东医药控股子公司传来重大喜讯,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DR10624注射液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这款备受瞩目的创新生物药,专注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其研发进程因此迈入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彰显了华东医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卓越创新能力,更将显著提升公司在内分泌治疗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其产品矩阵注入强...
21:41
2025年10月21日,上海三甲港绿地国际度假村迎来首批知名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正式入驻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绿地集团与航空公司之间在浦东国际机场附近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合作深度依托上海东方枢纽建设的大背景,致力于为远道而来的航空机组人员打造一个集舒适、便捷、高品质于一体的专属住宿环境。项目选址浦东机场周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内商务出行...
21:41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发布《上海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行动方案》,为上海建筑业未来发展擘画新蓝图。方案明确提出,要鼓励建筑企业整合同质化业务,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错位竞争与产业链互补,从而构建更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在市场布局方面,方案引导企业深化跨区域战略布局,重点扎根全国主力及潜力城市,实施属地化深耕战略,以巩固和拓展市场版图。 ...
21:41
2025年10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正式发布新版《蛋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标志着蛋制品行业监管标准迎来重要升级。此次修订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全面完善审查体系,确保各项要求严格遵循最新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细则》从生产环境、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人员管理、制度规范及试制产品检验等六大维度,对蛋制品企业提出了更为明确和细致的审查要求,旨在构建更为科学...
21:09
2025年10月21日,全球知名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正式宣布,将在美国市场启动一项重大创新——分阶段推出以甘蔗糖为甜味剂的新款可乐产品。这一举措标志着可口可乐在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预示着其产品线将迎来新的升级。 据悉,这款以甘蔗糖替代传统高果糖玉米糖浆的新可乐产品,将采用环保玻璃瓶包装,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而且可完全回收再利用。通过选用更天...
21:09
10月20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在四川联合举办医用同位素产业交流活动,共同探索核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此次盛会中,双方核心下属企业四川海同与天津亚光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核技术应用领域进入深度协同新篇章。 此次合作聚焦医用同位素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整合双方在科研、生产及市场等层面的优质资源,实现技术互补与优势叠加。四川海...
21:09
2025年10月21日,华建集团正式发布重要公告,针对近期公司股票价格异动情况作出说明。公告显示,公司股价在连续三十个交易日内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0%,反映出市场情绪存在明显过热现象,并伴随一定的非理性炒作风险。为回应市场关切,华建集团已展开全面自查,并取得控股股东上海国投公司的正式确认。双方一致表明,自2025年10月21日起的12个月期间,上海国投不会...
21:09
2025年10月21日,科技界传来重磅消息,全球知名的芯片巨头英伟达正积极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OpenAI进行深度洽谈,探讨为其提供贷款担保的潜在合作方案。这一举措的核心目标在于为OpenAI在大模型研发和算力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确保其能够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若双方能够成功达成合作,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强两家公司在人工智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