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摩也能跑出特斯拉那样的创新企业
微新创想(ID:ichuangyebang)原创作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题图丨达芬骑
“现在(创业)做电摩,正是好时候。”从事智能电驱业务的“赤兔驱动”创始人吴道贤表示,汽车领域的电动化红利正在向ebike、电摩领域外溢,最终也会有特斯拉那样的“新势力”涌现。投资者也开始积极押注电摩市场。6月初,“派电科技”A轮融资获得“和高资本”亿元级人民币投资,而其去年初近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则来自联想创投。某一线投资机构相关人士透露,全球摩托车市场容量约6000万辆,其中92%-95%属于燃油摩托,电摩替代潜力巨大。
吴道贤告诉微新创想,中国的电摩产业链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以“两条腿走路”,比如出海发展。一线投资机构正在布局寻找电摩行业的“特斯拉”。需要注意的是,电动摩托车并非过去那种无需挂牌照的“电瓶自行车”,而是需要持证骑行的机动车。区分电瓶自行车和电摩最简便的方式是看是否具备“脚踏骑行”功能——车子没电后能否像自行车一样蹬着走,若不能则属于电摩。电摩分为轻便电摩和电摩,其中轻便电摩时速不能大于50公里。近年来新成立的电摩企业多选择中高端市场,也因此受到风险资本青睐。
睿兽分析数据显示,吴道贤创立的赤兔驱动两年前获得险峰K2VC天使轮融资,目前也在推进新融资。投资机构正顺着电动汽车的演进路径布局,涵盖整车厂和产业链。从时间线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电摩投融资事件呈现加速趋势。2022年9月,“鲨湾科技”完成由麦星投资领投的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已布局东南亚和欧洲业务。去年底,“Horwin号外”完成亿元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XVC。今年3月,东南亚电摩品牌“SWAP”完成千万美元级别Pre-A+轮融资,由“活水资本”领投,Kejora-SBI和New Energy Nexus等机构参与。算上本轮,SWAP在成立不到两年内完成4轮融资。
另一个明星电摩项目“达芬骑动力”也完成6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参与方包括新晖资本。其首款产品DC100的“整车意向金”为17.77万元,已接受预订,估值大幅上涨。达芬骑DC1002021年5月底完成天使轮时估值5亿,据称今年4月推进新一轮融资时估值已飙升至80亿-100亿人民币。此外,“摩兽出行”、One Moto等也完成新一轮融资。不完全统计显示,险峰K2VC、盈科资本等知名机构已布局电摩赛道,寻找行业的“特斯拉”。
电摩崛起 哈雷把相关业务打包上市
在电摩“新势力”崛起的同时,传统电摩玩家也未停下脚步。传统电摩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电动两轮车转型电摩,如雅迪、爱玛等;二是燃油摩托车制造商。6月初,雅迪与保时捷合作,在欧洲推出售价6000欧元(约合人民币4.5万元)的电摩,单次充电续航达130公里。爱玛两年前投入10亿在浙江台州建设电摩项目,台铃则与泰国合作推进东南亚电摩业务。
传统燃油摩托车制造商也在加速布局。国内摩托车上市公司“春风动力”已制定“智能化+电动化”发展战略。最激进的当属哈雷,去年9月其电动摩托车部门LiveWire以SPAC形式上市,成为美国首家公开上市的电动摩托车公司,目前市值约20亿美元。宝马集团也表示,到2030年其都市出行系列将全部电动化。作为典型的日系摩托车玩家,本田与日本汽车在电动化上的谨慎态度相似——既要保住现有燃油车业务,又要逐步实现电动化(计划在本世纪40年代中期停产燃油摩托车)。可以预见,传统电摩玩家将与“电摩新势力”展开激烈竞争。
但吴道贤认为,新势力并不畏惧传统对手。他认为,电摩市场火爆的原因在于其比电动车更小,却比电动自行车更大,替代效应明显,且市场规模可观,最高可达6000万辆。“国内国外可能各占一半,国外主要是欧美、日本、印度、东南亚等。”他认为,到2027年电摩渗透率有望达到20%。号外联合创始人兼COO刘平也持类似观点——2027年中国电摩渗透率将从20%上升至50%,海外市场未来几年也将提升至20%-30%。
吴道贤指出,电动汽车的发展使动力电池规模化效应显现,成本开始下降。“这种成本下降的红利传导至电摩可能需要2-3年。”他认为,电动汽车已进入淘汰期,而电摩正迈入快速成长期,“即便2030年后,电摩仍会高速发展,因为摩托车行业的电动替代已不可逆”。
对于国内电摩政策,他认为不算友好。“法律层面其实没有障碍,主要是一些城市可能‘禁摩’。”这也是部分电摩初创企业将业务重心放在海外的原因。此外,中国的电摩产业链同样强大。“国外用户关注车子的性能,这正是我们的强项,也跟之前发动机时代的竞争逻辑完全不同,目前我们接到的询单、报价都是成倍增长。”
前述一线投资机构相关人士表示,投资人关注电摩主要与出行场景有关。“比如在下沉市场,打车不划算、骑车又太远,这就是电摩的机会。”他说,东南亚等地本来就是摩托车主要市场,现在正面临电动替代趋势。吴道贤完全相信,电摩也能跑出类似于特斯拉的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