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化身「掌公主」,为保护儿媳狂扇儿子巴掌,观众却在评论区齐呼「过瘾」。近期,「听花岛」出品的短剧《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的角色婆婆「杜月梅」迅速出圈,在各大平台,《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稳居推荐榜首位。这部以「穿书媳妇+重生婆婆」为创新设定的短剧,凭借其独特的剧情走向让观众欲罢不能。剧中婆婆杜月梅彻底颠覆传统形象,从令人闻风丧胆的「恶婆婆」转变为令人心疼的「护女狂魔」,与儿媳联手守护家庭。短剧中婆婆形象的演变,从早期霸总短剧里激发矛盾以提供爽感的脸谱化「恶婆婆」,到中老年短剧中「受气隐忍的善良婆婆」,再到如今成为叙事核心、与儿媳组成同盟的「神队友」,这一系列变化不仅体现了短剧内容创新和价值表达升级,更随着受众数量和圈层的不断扩大,观众对短剧的核心诉求也从「单纯情绪宣泄」走向「深度情感共鸣」。这一趋势下,演员在短剧生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婆婆为代表,更多角色类型叙事的拓宽,也为演员生态带来新的变量。
新型婆媳关系《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反套路」的叙事创新。不同于此前短剧常见的婆媳对立设定,这部短剧采用了罕见的「婆媳双女主」设定。女主姜南溪穿越成自己看的小说中的恶毒女配,而婆婆杜月梅则获得重生,并发现大儿媳竟是被丈夫调包的亲生女儿,而自己视若珍宝的二儿子却并非自己所生,于是两人联手改写人生。这种设计让婆媳关系不再是单一的谁欺负谁,而是充满互动感的同盟者。婆婆杜月梅也是讨论度最高的角色,在她身上能够看到一种极致的反差感。杜月梅打破了传统的「恶婆婆」或是「苦情」的刻板角色设定,通过角色动机的转变,变成知晓真相后全力补偿女儿的「护女狂魔」,婆媳从对立走向联合,形成同盟共同去对抗敌人。
在解决问题时,杜月梅信奉「能动手绝不哔哔」,对反派角色进行直接痛快的物理打击,比如大量的扇耳光和用鞋底抽,并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塑造出这样一个「动手能力超强」的「掌公主」,呈现出极强的喜剧效果和爽感。同时杜月梅也有着细腻的情感内核,她的核心驱动力是对女儿的爱。当杜月梅重生后,她看儿媳姜南溪的眼神,既激动又心疼,有忏悔也有宠溺,当她红着眼说出「南溪,妈终于找到你了」时,姜南溪本能地往后躲,而她一把将姜南溪搂进怀里,这个人物后续一系列行为的动机就成立了。杜月梅作为这部短剧的「戏眼」,她与姜南溪的联盟,将传统的「婆媳对立」叙事革新为「母女联手」的反套路剧情。此外,剧中另一位配角孙翠红以「我是个传统的女人」为口头禅,最终却因信奉这套规范而走向悲剧,这与杜月梅的觉醒和反抗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深化了作品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处境与命运的思考。
社交媒体上,观众也纷纷上头这种设定,剧中「婆婆+儿媳」联手对抗「渣男+公公」的阵营划分,打破了传统家庭剧的叙事框架,创造了新的观剧体验。许多年轻观众表示:「这样的婆婆请给我来一打,而中老年观众则感慨:「现实中的婆婆们,都应该早日领悟为自己而活的道理。」短剧中婆婆形象的演变,不仅是角色设定的创新,更是整个行业向精品化迈进的一个缩影。随着短剧与文旅、AI、实体经济等领域的结合日益深入,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也日益丰富,这必然要求内容创作跳出套路化叙事,转向更具深度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短剧的世界里,婆婆们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革命。当《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婆婆月梅泪光闪烁地对儿媳说出「你不喜欢谁,妈去给你打他,你不想做的事情,妈去替你做」时,一条连接不同世代的情感纽带已然成型。弹幕上飘过无数「泪目」和「羡慕」——这不仅是对剧情的回应,更是当代观众对家庭关系的一种集体愿望投射。
我们观察到,如今越来越多短剧开始打破角色的刻板印象,营造「反套路」叙事。譬如传统短剧中的婆婆的角色,此前多被塑造为脸谱化的反派。这类形象长期存在的背后,是制作方对传统婆媳冲突这一流量密码的依赖。随着短剧市场的不断成熟,用户需求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中老年观众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渴望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不仅仅是作为年轻主角的陪衬或对立面。另一方面,年轻观众也对永远不变的「恶婆婆」设定产生审美疲劳,期待更具新意的关系呈现。在短剧《盛夏芬德拉》中,婆婆的角色是一个开明的形象,而在此前的姊妹篇《深情诱引》中的同一个角色,却是阻碍男女主关系的角色定位。「老太重生」题材的兴起正是角色变化的证明。如《极品老太重生,带着儿媳奔小康》中的婆婆角色,在前一世是标准的恶婆婆,在发现出轨的是自己儿子后,经历了重生,这一世她决定站在儿媳这边 ,摆摊卖红薯给儿媳买房,两人相处得情同母女,虽然没有金手指,却用朴素的情感打动观众。《穿书后,我成了婆婆的心尖宠》中婆婆因前世儿媳优待自己,重生后也决定回报儿媳,两人一起守护家庭。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老年短剧迎来大爆发,像《闪婚老伴是豪门》、刘晓庆主演的《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这样的「老年甜宠」,到最近的《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这种「爽剧」,创作焦点明显向中老年角色倾斜。这类作品精准击中了中老年用户的核心痛点:付出被子女看到、为子女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婆婆形象的魅力不仅来自于「暴力护短」的外在表现,更源于其情感共鸣的内在价值。短剧评论区的用户评论很能说明问题,许多年轻观众表示:「这样的婆婆请给我来一打,而中老年观众则感慨:「现实中的婆婆们,都应该早日领悟为自己而活的道理。」短剧中婆婆形象的演变,不仅是角色设定的创新,更是整个行业向精品化迈进的一个缩影。随着短剧与文旅、AI、实体经济等领域的结合日益深入,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也日益丰富,这必然要求内容创作跳出套路化叙事,转向更具深度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短剧的世界里,婆婆们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革命。当《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婆婆月梅泪光闪烁地对儿媳说出「你不喜欢谁,妈去给你打他,你不想做的事情,妈去替你做」时,一条连接不同世代的情感纽带已然成型。弹幕上飘过无数「泪目」和「羡慕」——这不仅是对剧情的回应,更是当代观众对家庭关系的一种集体愿望投射。
中老年演员的新机遇在传统短剧中,婆婆类角色往往功能单一,表演模式固定于「刁难」、「指责」、「干涉」等有限维度。随着「婆婆爽剧」、「老太重生」等题材的出现,短剧中婆婆形象逐渐多元化,也给中老年演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演空间,得以展现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和可能性。《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的婆婆杜月梅就是典型例子。这一角色需要同时展现多重性格特质:重生前的悔恨、发现真相后的愤怒、对女儿的极度宠溺、对反派的零容忍态度,演员需要在不同状态间自如切换,比传统恶婆婆的单一维度挑战大得多。这一点《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的女主马晓伟深有感触,这是她跟杜月梅的扮演者李敏的第二次合作,两次合作的角色反差颇大,「一搭的时候李敏老师饰演的是一个非常温柔贤惠的妈妈形象,上次是我的角色保护她,这次二搭是她反过来保护我,在她身上真的能看到演员的可塑性。」杜月梅的扮演者李敏其实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有着多年的话剧舞台经验。《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的女配孙翠红,虽然在剧中的角色功能是搞笑,但这个人物同样有着复杂性。她人到中年,同时在跟比自己儿子还小的男二谈恋爱,孙翠红那句常说的「我是个传统的女人」也是一种自我洗脑。她信奉传统,却又无法遵循传统,最后在「保大保小」的抉择中死于难产。这种复杂的角色对演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员不仅需要演出喜剧效果,也要把人物的悲剧性演出来。在这个人物临死时再次说起那句「我是个传统的女人时」,评论区却笑不出来了,「以前听她说很好笑,到临死的时候再说这句话,一下子给我整哭了」。马晓伟也透露,「在拍这场戏时,导演就在监视器那边哭。」如今越来越多专业演员开始加入短剧,《极品老太重生,带着儿媳奔小康》中婆婆的扮演者白晶晶,此前也出演过《臧海传》《折腰》等长剧集,有超过10年的演出经验。中老年演员价值的重估还体现在角色分量的提升上。在《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中,婆婆已是实际上的「第一主角」,其风头甚至盖过了男女主。社交媒体上,有关「婆婆扇耳光合集」、「婆婆金句」等内容广泛传播,观众甚至评价「男女主感情戏太少但好磕,不过最爽的还是看婆婆虐渣」。
随着短剧精品化趋势加速,制作方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家里家外》《大冲运》等具有现实主义质感或复杂场景的短剧,需要演员能够驾驭更为细腻的情感变化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对习惯了快节奏的短剧演员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实力派演员创造了机会。从行业生态看,短剧市场可能正在形成类似传统影视的演员分层:既有负责引流、适合出演年轻主角的「流量型」演员;也需要能够撑起复杂角色、保障剧作品质的中老年「戏骨」,这种分化健康且必要,有助于满足不同圈层观众的观剧需求。短剧中婆婆形象的演变,不仅是角色设定的创新,更是整个行业向精品化迈进的一个缩影,这必然要求内容创作跳出套路化叙事,转向更具深度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婆婆形象的「进化」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短剧行业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传统配角获得新的演绎空间,而中老年演员也将迎来属于她们的「黄金时代」。毕竟,当短剧能够为好演员提供好角色时,这个行业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