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涉AI提示词著作权侵权案迎来里程碑式判决。近日,黄浦区人民法院依据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指导,就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作为国内首例针对AI提示词著作权问题的司法实践,该案判决结果不仅厘清了相关法律边界,更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原告方为专业美术创作机构,在起诉中明确主张其创作的六组Midjourney平台提示词构成文字作品。这些提示词被指控被二被告直接复制使用,进而生成高度相似的AI画作,严重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原告方提供的证据显示,这些提示词不仅包含丰富的艺术风格描述,还涵盖了具体创作主题和视觉元素,具有明显的独创性特征。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和法律分析。经专业鉴定,法官团队发现涉案提示词本质上属于用户输入AI系统的指令性文本。虽然这些文本包含了艺术流派、构图元素等描述性内容,但从法律角度分析,各元素之间仅呈现简单罗列状态,缺乏严谨的语法逻辑和叙事顺序。在独创性认定方面,法院指出这些提示词主要采用行业通用表达方式,未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选择和创作个性,更多属于抽象的创作构思范畴而非具体表达。
最终,法院依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作出判决,认定涉案提示词不构成受法律保护的作品。这一判决不仅明确了AI提示词的法律属性,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司法依据。该案判决结果强调,在人工智能创作领域,单纯的技术指令性文本难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合规指引。此案判决不仅具有个案意义,更对完善我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在新兴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
